帮你快速找医生

浅谈肺主鼻

2018年10月18日 930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鼻,又称明堂,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均阐述了鼻与肺的官窍与脏腑之络属关系。中肺气贯通于整个肺系,上达鼻窍,肺气充沛,肺系功能正常,肺鼻协调,共同完成肺气之“宣”与“降”的功能,使精气、卫气上注清窍,鼻窍得以濡养,护卫而通利,嗅觉敏锐。故《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与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关联。鼻病多源于肺,肺病可因于鼻。当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而上逆;或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鼻窍易感外邪;或肺虚津少,鼻窍失养,均可致鼻病。临证中,更可见诸多鼻病日久,可致肺疾之证,如鼻鼽、鼻渊等证久病不愈,可见咳嗽、哮喘等症,均提示了鼻病与肺的关系。如《灵枢·本神篇》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提出了肺虚鼻病;《 诸病源候论》谓:“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脉因证治》亦说:“鼻为肺之窍,同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热壅清通,气不宣通。”阐述了肺实鼻病。《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侯⋯⋯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息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医学摘粹》亦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说明了鼻病多由于肺病的关系。鼻病及肺者,如《辨证录·咳嗽门》说:“夫肺窍通于鼻,肺受风寒之邪,而鼻窍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气也。”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张旭烨

         就诊断方面而言,《黄帝内经》对望鼻诊病颇为重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可以诊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外察鼻部的形态、色泽等征象,可以测知肺脏的病变及其性质。如《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侯。”《证治准绳·杂病》说:“在脏为肺,在窍为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鼻是肺之候。”故诊察鼻部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如《医学心悟·首卷》有:“鼻头赤者为肺热”、“鼻孔煽张为肺气将绝”等,依据鼻的色泽和鼻涕的清浊判断肺经病变;如有鼻红赤者为肺热,鼻色白为肺气虚,鼻色黑为肺气将绝,涕清稀者为肺虚寒,涕稠黄者为肺郁热。

         在治疗方面,鼻病多从肺论治。鼻为肺之上窍,肺气通于鼻。若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则风寒乘虚而入,正邪相争,祛邪外出,则鼻痒、喷嚏频作;邪气遏肺,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液外溢,则清涕不断;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鼻塞不通。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外台秘要》也指出:“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因此,补益肺气、宣肺通窍是治疗鼻病的重要法则,临床采用治疗鼻病每获良效。《医林绳墨》说:“肺主气,开窍于鼻,鼻之为病,肺病也,治当以清气为主。”因肺主气,清气者,清利肺气也。《杂病源流犀浊》卷二十三说:“肺和则鼻自已病,安可不急于手太阴以图治哉。”临床上,鼻病治肺者,常有疏风宣肺、清肺泻热、益肺固表、润肺清燥等治法。

       同样,肺病也可从鼻论治。《理渝骈文》说:“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洞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也宽, 即吐法也。”又说:“以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即谓灌溉中州以润于肺。”

总之,临床上肺与鼻关系密切。鼻除了是气体的主要通道以外,还是人体防御系统重要的一道防线。肺为娇脏,外感六淫之邪气侵袭人体往往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如果鼻部有病,则其防御力降低,导致肺部始终处于一个易感状态。而鼻部的正常功能又要通过肺气的濡养和调控,故《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也,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因此,在临床上,我们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合理施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