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健康饮食(一)--食材篇

2017年11月09日 101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饮食的第一大原则:天然的食材0添加、0加工、新鲜才是好食材


1、

Nature:还是天然食物好!食品添加剂诱导炎症和代谢综合征


乳化剂(Emulsifiers)作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被用于加工食品以帮助保存食物质地,延长保质期。近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报道肯定了我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担心。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乳化剂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位置,以诱导肠道炎症,促进炎症性肠疾病和代谢综合征。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健康。代谢综合征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可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和或肝脏疾病。IB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自20世纪中期开始有了增加。“肠道菌群”是指100万亿个栖息在不同肠道位置细菌。IBD和代谢综合征中,肠道菌群通常都被扰乱。而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食用乳化剂可能部分导致这种菌群紊乱,使得炎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


研究人员用两种非常常用的乳化剂混入食物中喂养小鼠,包括聚山梨醇酯80(polysorbate 80)和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sose)。在乳化剂被广泛消化后,他们观察到,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更加的促炎症。改变的菌群有更强的消化和渗透肠道致密粘液层的能力,并且导致了细菌表达更多鞭毛和脂多糖,这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激活促炎基因的表达。


在免疫系统已有异常的小鼠中,肠道菌群这些变化引发慢性结肠炎。与此相反,在正常的免疫系统小鼠中,菌群的变化主要诱导轻度肠道炎症和代谢综合症,其特征在于,更多的食物消耗,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又检测了乳化剂激活的菌群对无菌小鼠的作用。乳化剂喂养过的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到无菌小鼠后,引起了轻度炎症和代谢综合征。这已经足够表明乳化剂食用导致的菌群变化带来的影响。


该科研小组目前正在测试更多的乳化剂,调查乳化剂如何影响人类。如果在人体有类似的结果,这将表明这类食品添加剂在肥胖的盛行,各种慢性肠道炎症相关的疾病中确实扮演一定的角色。


原始出处:

Benoit Chassaing,Omry Koren,Julia K. Goodrich,Angela C. Poole,Shanthi Srinivasan, Ruth E. Ley& Andrew T. Gewirtz.Dietary emulsifiers impact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ing colitis and metabolic syndrome.Nature (2015) doi:10.1038/nature14232


2、

Cancer Res:普通食品添加剂可导致结肠癌

乳化剂(Emulsifiers),被添加到大多数加工食品中,以帮助优化食物质地和延长保质期。然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乳化剂可以改变肠道菌群,从而促进肠道炎症和大肠癌的发展。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表明在小鼠中,经常食用膳食乳化剂,可加剧肿瘤的发展。这项研究是由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Emilie Viennois、Didier Merlin、Andrew T. Gewirtz和Benoit Chassaing带领完成的。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在2012年导致大约700000人死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肠道菌群——栖息在人体肠道的巨大、多样化的微生物种群,在推动大肠癌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微生物群也是引发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因素,这是炎症性肠病(IBD)最常见的两种形式。IBD已知可促进结肠肿瘤发生,并引起结肠炎相关癌症。低度炎症,是比IBD更普遍的一种病症,已被证明与改变了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疾病相关,并已经在多例结直肠癌中被观察到。这些最新的发现表明,膳食乳化剂可能是引起这种关联的部分原因。  


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Viennois说:“从20世纪中期以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明显增加。这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肠道菌群的改变,这会创造一个有利于肿瘤发生的环境。”  


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Chassaing说:“这些疾病的急剧增加,发生在保持不变的人类遗传学中,这指出了环境因素的关键作用。”  


乔治亚州立大学研究团队此前报道称,在肠道中的低度炎症是由膳食乳化剂消费推动的,乳化剂是洗涤剂样的分子,被添入大多数加工食品,消耗它们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乳化剂被添加到食品中,似乎符合时代背景,并已被证明能够促进细菌跨上皮细胞间的迁移。Viennois和Chassaing假设,乳化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大肠癌。他们设计了小鼠实验来测试这种可能性。  


在这项研究中,该研究团队用两种非常常用的乳化剂来喂养小鼠:聚山梨酯80和羧甲基纤维素,模拟众多乳化剂的广泛消费。研究人员发现,食用乳化剂彻底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种类组成,使其变得更加促炎性,从而产生一种有利于癌症诱导和发展的生态位。细菌物种的改变,可导致细菌表达更多的鞭毛蛋白和脂多糖,这会激活免疫系统的促炎症基因表达。 

 

当使用一个完善的结肠癌模型时,研究人员发现,膳食乳化剂的用量足以使动物更易患上结肠肿瘤,因为这会产生和维持一种炎性环境,与改变了的增殖/凋亡(细胞死亡)平衡有关。研究人员发现,肿瘤发展的增强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其特征在于促炎性潜力的增加。  


这项研究表明,乳化剂诱导的微生物组改变,对于驱动肠上皮细胞中动态平衡的变化,是至关重要和充足的,这被认为控制着肿瘤的发展。在没有微生物组的小鼠(无菌小鼠)中,食用乳化剂的作用被消除了,将来自乳化剂处理小鼠的微生物组,移植到无菌小鼠肠道内,足以转移肠上皮细胞内稳态的变化,从而表明微生物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支持这一概念:搅动宿主与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轻度肠道炎症,可能会促进结肠癌的发生。该研究小组目前正在调查哪些微生物组成员触发了这种不利影响,以及改变了的微生物所诱导的促癌机制。  


除了食品添加剂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很多日用品所含成分也致癌。三氯生(Triclosan)是肥皂、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等许多日化产品常用的抗菌成分,用途非常广泛。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长期接触这种化合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十一月十七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研究显示,三氯生会在实验室小鼠中引发肝纤维化和癌症,而且这个效果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与人类有关。


今年初,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称,该校与悉尼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发现,备受减肥人士和健身爱好者欢迎的铬元素膳食补充剂,会在进入人体后部分转化成致癌物。


原始出处:

Mingzhen Zhang, Changlong Xu, Liuqing Wen, Moon Kwon Han, Bo Xiao, Jun Zhou, Yuchen Zhang, Zhan Zhang, Emilie Viennois and Didier Merlin.  A hyaluronidase responsive nanoparticle-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targeting colon cancer cells. Cancer Research.14 October 2016. DOI: 10.1158/0008-5472.CAN-16-1681


3、

Stroke:含糖和人工甜味饮料与卒中和痴呆的风险关系如何?

已有研究证实含糖和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摄入量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有关,从而增加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社区为基础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后代队列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含糖或人工甜味饮料消耗量是否与卒中或痴呆发生的前瞻性风险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2888名年龄超过45岁的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SD为9岁],男性占45%),并且1484名年龄大于60岁的参与者发生痴呆(平均年龄为69岁,SD为6岁,男性占46%)。分别在队列第5次(1991-1995年),第6次(1995-1998年)和第7次(1998-2001年)检查时,研究人员使用食物频率问卷对饮料摄入量进行量化。研究在第7次检查时对最近的消耗量和累积消耗量进行量化,通过对几次检测结果进行平均。在第7次检查时对事件发生进行监测,并持续了10年。研究人员观察到97例参与者发生脑卒中(82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和81例参与者发现痴呆(63例患者与阿尔茨海默病一致)。

对年龄、性别、教育(分析老年痴呆症)、热量摄入、饮食质量、体力活动和吸烟进行调整后,较高的最近和累积摄入人工甜味软饮料与缺血性脑卒中、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当比较每日累积摄入量为0每周(对照)的参与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比分别为2.96(95%可信区间为1.26-6.97)和2.89(95%可信区间为1.18-7.07)。而含糖饮料与卒中或痴呆无关。

由此可见,人工甜味软饮料消耗量与卒中和痴呆的风险增加有关。


原始出处:

Matthew P. Pase, et al.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he Risks of Incident Stroke and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Stroke. 2017.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6.016027


4、食用加工肉与死亡(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

欧洲多国一项联合研究显示,食用加工肉与死亡(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论文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医学》(BMC Medicine 2013,11:63)杂志。

  

研究前瞻性纳入年龄为35~69岁,基线时无肿瘤、卒中或心梗的男性或女性共计约45万。

  

结果为,经多变量校正,红肉食用量大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HR=1.14)相关,与红肉摄入量为10 g/d~19.9 g/d者相比,摄入量≥160 g/d者的全因死亡HR为1.37;对于食用经加工处理的肉类(即经熏制、腌制或加有其他化学防腐剂的肉)者而言,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HR=1.44)。经校正测量误差,较高的全因死亡率仅与食用加工肉仍显著相关(HR=1.18)。据估计,若食用加工肉的量<20 g/d,则受试者的死亡率可降低3.3%。


虽然对于加工肉众说风云,但是还是不建议吃加工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