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不得不说的大肠癌!

2018年11月27日 346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直肠癌和结肠癌的统称,多发于中老年人。2007年全球新病例120万,死于大肠癌63万,而且发病率不断上升,每年递增2%。

由于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凑效,美国大肠癌发病率现处于下降阶段,且多是早期:2006年全年发病14万例,死亡5万多例;而中国则处于上升阶段,而且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2005年发病17.2万例,死亡9.9万例。中国香港年新增病例3706宗,比2004年增加124例,仅次于肺癌居所有癌症第二位。说明中国病例发现时多是晚期,而美国则早期的较多,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是很高的。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强

在我国,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最高,是所有肿瘤的第二位,近年年增长率4.2%,这与其生活方式西化有关,肉类的消费增加很快,这与美国当年类似,吃扒类过量。广州的发病率排在所有肿瘤的第三位。

为何现代人患大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有以下原因造成大肠癌发病率升高:

不良生活方式——多肉少菜少水果少运动(据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原中国、日本裔肠癌低发,但移民美国后,因生活方式改变,变为高发。

癌前病变——肠腺瘤、溃疡结肠炎.

遗传——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族中有此病史或本人有超过100颗肠息肉的属家族性遗传,此类病人多较年轻,该项院发现的最多息肉者有3000多颗。还有一种HPNCC(即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这类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0%-15%,这类患者有三大特点:家族有三个或以上大肠癌患者,其中有一个是一等亲,50岁前发病。这类遗传病为显性遗传,患者的下一代约有50%发生大肠癌(医生发现此类病人一般都会“查三代”,即上代及子代,还有病人本身,其显性遗传是不分男女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若不治疗,50岁前几乎100%发生大肠癌。

其他原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伴发;地方性因素(如血吸虫病等)。

中国人肠癌发病较西方人早12~18年,故美国提出五十岁不管有否症状均应做第一次肠镜,而中国则是40岁。但因怕痛等原因,做肠镜的依从性较差,美国有约25%应做而拒绝者,中国更甚。

大肠癌的发病率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少人发现时已是晚期?是否其症状不明显?它究竟有什么症状?

一般而言,大肠癌的症状是较明显的,人们之所以晚期才确诊,是因为大意。大肠癌的症状有以下5个常见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出现便秘,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便血:大便带血,一般为鲜红色或果酱色,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

3.肠梗阻:一般伴发腹痛,是因为肿瘤生长很大,堵塞肠管导致的;

4.腹部肿块:常见于右半结肠,即升结肠癌较常出现腹部肿块;

5.全身衰弱,贫血,消瘦,乏力,发热,甚至出现恶病质(多见于晚期)。

在中国3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血便、黏液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就必须去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到医院求医,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检查出是否患大肠癌?

方法有多种:

1.直肠肛门指检,因为在中国有5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80%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直肠肛门指检就可以检查出来。

2.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筛选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

3.钡灌肠X线检查:病变在乙状结肠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须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普通钡灌肠X线检查对较小的大肠癌容易漏诊,最好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学诊断的正确率,并显示癌肿的部位与范围。

4.最明确的检查方法是大肠内窥镜,俗称肠镜,分为纤维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

5.乙状结肠镜检查:国内77.7%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常用的乙状结肠镜管长30cm,可直接发现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中段以下的肿瘤。

6.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全部结肠,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肠癌的发现与癌的确诊,进一步提高了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是大肠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还有一种最新技术:“大肠胶囊内视镜”。此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它并非是入侵性,而又能直接观察大肠肠壁。胶囊前后两端设有镜头及无线接收器,使用更加方便,病人只需吞服一粒维生素般大小的胶囊,通过胶囊发射讯号到病人随身携带的接收器上,医生再通过相片检视肠内情况,整个检查需时约10小时。此技术主要在欧洲如法国等地应用,在今年4月引入香港,胶囊没有任何副作用,风险比传统大肠内视镜更低,更没有因检查刺穿肠道的危险,但价格较高,且只能提示肠内病变而不能作活检确诊。

大肠癌在中国有相当的误诊率,尤其在基层医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医生对大肠癌没有足够的重视,医生及患者都不愿行直肠肛门指检,而令病情延误,有句话说是:“举指之劳,胜造七级浮屠”。说明其实最基础、最简单的检查方法——直肠肛门指检可以救不少病人,而且也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患者及部分非专科医生对大肠癌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常常把便血、大便改变等症状归咎于痔疮、肠炎,以致延误病情。

如果不幸患了肠癌,该如何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最近不少学者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经内镜下切除治疗,也取得较好疗效。至于如何选择最佳方案,须依据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大肠癌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1.外科治疗: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癌肿。探查中如发现已有癌转移,但病变肠曲尚可游离时,原则上即应将大肠癌切除,以免日后发生肠梗阻;另一方面,癌肿常有糜烂、渗血或伴有继发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况获得改善。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造瘘或捷径等姑息手术。

2.化学药物治疗: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复发和转移,主要是手术前未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或术中未能将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在剖腹手术切除前,可先行全身化疗或进行肠腔内化疗,可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和消灭癌细胞。术后继续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

3.放射治疗:疗效尚不满意,有人认为:①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淋巴转移、术中癌细胞的播散及局部复发; ②术后放疗:对手术根治病例,如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术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宜作手术后放疗;③单纯放疗:对晚期直肠癌病例,用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时能起到暂时止血、止痛的效果。

4.其他治疗如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采用制冷剂液态氮,通过肛门镜充分暴露肿瘤后,选用大小不等炮弹式冷冻头接触肿瘤组织,可有效地杀伤和破坏肿瘤组织。在中晚期病人不能手术时,酌情采用,可减少病人痛苦,免于作人工肛门,配合化疗能获满意疗效。近年还有人探索生物治疗。中医中药配合使手术、放疗、化疗更顺利进行,提高效果。

如何预防大肠癌?

大肠癌最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就是重视筛查。美国提出50岁的普通人应该做第一次肠镜。而中国人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早12~18年,故就提倡40岁后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没有发现息肉可以5~10年后再检查,如发现息肉,切除息肉后第二年仍要检查,直至没有发现息肉后可2~3年再复查,确保及早发现,因为部分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的信号。发现息肉及早治疗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避免长期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多进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大蒜、茶叶等天然抑癌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A、B12、C、D、E和叶酸;

3.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大力防治出血吸虫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4.对有癌瘤遗传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行肠镜检查;近期有进行性消瘦及大便习惯改变者,也应及早行有关检查,以期尽早发现;

5.对早期肠癌手术后或放疗后的患者,应定期复查,早期发现复发及时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