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如何来判断你自己还是不是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2020年11月04日 507人阅读

ALS的临床特点Charcot在1869年首次报告本病。本病为全球分布,患病率约4~6/10万,年发病率约0.4~1.8/10万,死亡率则为2/10万。根据遗传史本病可分为: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起病以中年或中年以后多见,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发病年龄与发病高峰均较国外稍早。男性:女性=1.5∶1。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者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典型表现特点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体征,无感觉障碍。ALS的病理特点:①大脑皮层双侧中央前回巨大锥体细胞呈现部分或完全消失,锥体细胞深染固缩,核与核仁不易辨认,呈三角形。皮质延髓束及皮质脊髓束变性。锥体束的变性最早在脊髓,以后可向高位或脑干内发展。②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变性,以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多见。细胞多呈固缩、变性脱失,胶原细胞增生。③脊髓的病变以颈段为著,亦为经常和早期受累部位,随病情发展可至胸段或腰段脊髓。脊髓前角细胞大量脱失,固缩,体积变小,伴有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增生。脊髓前根内有变性,重者可见轴索变性及髓鞘脱失。④肌肉为神经源性萎缩,周围神经在严重病例后期可见轴索变性及不同程度的脱髓鞘。通过病理更好了解临床、电生理、影像学等变化特点。临床表现:①肢体肌无力:常见非对称性,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其次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的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部分病人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少数病人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的困难,下肢肌肉萎缩。可先有锥体束损害,后出现手肌肉萎缩。②球麻痹症状:20%~30%的ALS可出现,其中老年女性常见(5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③有特征性的一些区域的肌无力:颈肌无力——抬头困难,转颈障碍;椎旁肌无力——脊柱前倾;下颌无力——张闭口困难;声音异常——鼻音,构音不清,“结巴”。舌肌无力——运动慢,舌肌萎缩,肌纤颤。常伴体征:下颌反射亢进。④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常伴上肢无力。排痰困难,夜间快速眼动相(REM)睡眠期易呼吸困难,早期头痛。⑤上运动神经元受累体征:球麻痹,四肢轻瘫,皮层性轻偏瘫,反射亢进(100%),下颌反射亢进等。由足趾向上发展的症状体征常见(30%~50%)。⑥肌束颤动为常见的症候,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但在ALS病人发现广泛的肌束颤动,而没有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电图改变。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易看到肌纤维颤动。少数病人可有痛性痉挛。⑦本病很少有感觉、括约肌、视觉和眼肌、自主神经的障碍。⑧本病生存期平均生存3年左右。但随着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10余年,最长可至35年,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治疗:目前仍无特效治疗。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关于力如太(riluzole)治疗:此药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阻断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和谷氨酸的细胞毒性作用,可用来治疗ALS。研究结果表明其可延长轻、中度病人的存活时间,但对肌力、呼吸和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可用中药五龙荣肌汤治疗此病,在延缓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治疗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