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脑卒中康复知多少?

2015年01月22日 74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积极康复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已呈‘井喷’态势。”根据最新统计,2012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达到1.82%,估算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已有1036万人。全国脑卒中患病率1986年至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为7.6%。增长速度惊人。

       应对脑卒中“井喷”,应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当然是最为有效的策略。但对已经发生脑卒中的病人,积极康复也可谓至关重要。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使30%的存活患者能进行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只有6%和5%,在死亡率方面,康复组比未经康复治疗组也低12%。

       卒中康复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卒中在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切不可忽视,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而脑出血患者则相对较晚(病后2-3周)。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康复,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卒中康复的治疗目的?

       预防废用性综合征,防治压疮、肩一手综合证、关节挛缩、废用性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等常见的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为主动性训练创造条件;争取生活自理、回归家庭、社会及工作。

       康复治疗的手段?

       主要有运动疗法治疗、作业疗法治疗、言语疗法治疗、文体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假肢矫形器使用、康复护理、按摩针灸等。

       脑卒中后会导致病人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等,针对这些不同症状,也相应有其特殊的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昏迷 对于脑卒中患者常出现的长期昏迷,可综合运用针灸、推拿、中西药促醒、神经电刺激、本体感觉刺激、音乐疗法及高压氧治疗等催醒技术,促进昏迷患者对外界刺激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意识状态好转,促使患者苏醒。

      2.言语及认知障碍 言语及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汉语失语检查法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Loewenstein作业治疗认知量表,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包括发音、短语、会话、朗读、复诵句子、文字辨识、指出物品名称、执行命令,以及图片、实物配对练习等。

      3.吞咽障碍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运用感观刺激、口颜面功能训练、摄食训练等技术,可以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改善因不能经口进食而产生的心理恐惧与抑郁症。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长期鼻饲管进食,不仅会引起贲门松弛,导致食物反流而发生肺部感染,同时也会影响进行其他康复训练,因此采取去除鼻饲管,改为胃造瘘,同时进行动态食道造影观察及时评定患者吞咽功能,给予相应的食道扩张治疗。

      4.运动障碍 脑卒中患者大多会留下步履蹒跚、动作不协调的后遗症,对此运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等,以及运动想像疗法、强制性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和全自动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使患者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增强肢体协调性及精细运动能力。这些训练和治疗对他们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有帮助,还能预防压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炎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

      5.排尿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及护理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应用间歇导尿、手法、药物、物理治疗及适当的“二便”管理等综合措施,低张排尿,明显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6.截瘫  一些严重卒中患者不幸伤残,只能长期卧床。对此可配合适的矫形器具,结合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评估系统、全自动上肢机器人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进行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指导进行站立、坐下、抓握、挥动等上下肢活动。患者能在矫形器具帮助的情况下自由行走,不但可从长期卧床解脱出来,恢复上下肢功能,还能有效促进呼吸、排便及其他新陈代谢,恢复发挥肌肉骨骼系统及心、肺、肾等器官功能。

       脑卒中康复治疗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是调动剩余脑组织功能的重组和强化残余功能,增强代偿能力,要求病人理解并积极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将康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康复训练最好是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制订康复计划,定期评估,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协作训练。运动量应适度控制,训练强度应由小到大。

       康复治疗的误区?

       误区1.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病人幻想有一种灵丹妙药,一吃就好,可是很遗憾,现在没有这种药。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发生脑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也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2.急性卧床期宜静养不能动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而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日,减少治疗费。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3.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医生和病人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后,一般来说脑梗发病后2~3d,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d左右,在神经内外科病房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而且应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误区4.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的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的过分依赖性,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

       误区5.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人牵着拉着开始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其实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误区6.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康 复是医生的事,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还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到家庭,是否可以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质量。

       误区7.只重视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其实在医院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

       误区8.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