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精神障碍病人的家庭护理特点

2014年11月13日 695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或许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的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患者刚出院不久病情又复发而住院了。精神病复发频繁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属的心头隐患。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会如此频繁地复发,而作为患者及家属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精神病的急性期通过住院期间的药物及其心理治疗常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不少病人的精神症状消失即家属所见到的伤人、摔东西、胡言乱语、自伤等消失了。但这并不等于治疗的终止,因为精神疾病对患者人格、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往往潜隐存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很难发现。所以精神症状控制后的精神康复对患者的病情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情的复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康复中由于有的患者亲人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显得身单力孤、事倍功半,有的家属则对家庭精神康复不重视,病人出院后听之任之病人犯病了就往医院一送,此举无疑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一、家庭康复护理的要点

1)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创造康复条件。    

(2)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尽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按照训练程序进行,循序渐进。    

(4)关注整体健康状况,适度把握康复进度。    

(5)定期与康复专业人员沟通,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6)维护残疾人家庭的稳定性,使家庭成员的亲情成为康复的支持力量。    

二、如何做好家庭精神疾病的康复

1 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因为精神上的病态而歧视他们,对其疾病造成的种种表现给予体谅,在生活上多加照顾、体贴。  

2 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加药、减药、停药或更换药物。保管好药物以免病人大量顿服,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其有无藏药或吐药的现象。有的病人不易坚持长期服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肌肉注射长效注射针剂。用药期间如出现有点头晕、嗜睡、无力、口干、便秘等一般副作用无须特别处理。但出现肢体强直、震颤、斜颈、双眼上吊、吞咽困难、高热、皮肤及巩膜黄染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平时应每半月到医院专科门诊复查一次。服药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禁止上夜班防止出现睡眠紊乱;禁止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职业。  

3 让病人主动参与家庭生活,使其有讨论家庭事务和操持家务的机会,让其体会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对病人小心翼翼,事事都不让他们参与的做法对病人的康复毫无益处、只会加剧他们的精神衰退而不利康复。只有充分地调动病有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适时地鼓励病人的良好行为表现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康复。鼓励病人生活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对于预防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4 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有的患者对疾病盲目乐观,认为出院了就万事大吉,存在侥幸的心理;有的患者则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得了精神病好不了,见不得人,灰心丧气,背上沉重的包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充分估计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积极与医生、家属配合,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身疾病。家属定期与患者一起参加由专业机构举办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   

5 帮助病人学会对付应激的方法:患者在病情好转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对愈后的患者都可能成为应激源,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病情的复发。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对付应激事件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帮助患者学会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指导患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患者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家属应给患者以鼓舞、支持,帮助他分析、评议其提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各自的利弊,最后确定一最佳方案,并协助制定具体计划,督促执行。  

6、促进患者进行人际交往。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退缩、封闭自己,家属应主动地有目的地安排机会促进患者与人进行交往,参加社会劳动是促进患者恢复人际交往的最好办法。  

7、注意安全管理,观察病情发展。如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 a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b 烦躁焦虑、好发脾气;c 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d 睡眠节律紊乱,日夜颤倒或失眠;e 出现自语自笑或出现短暂的幻觉; f 孤僻缺乏主动性,不与人交往,生活懒散。

       慢性精神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出院后大部分精神症状能得到控制,但长期住院治疗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的影响了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可消除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生活及工作能力。  &nb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