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什么是精神病:理解精神病的十个主题

2020年12月20日 104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3年前我在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访问学习时,参与了一个旨在培训曾经罹患精神病的患者成为康复陪伴者的项目。他们认为患病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这种病痛的体验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他患者。

今天整理曾经的访学资料,再次拾起项目的参考手册,认真阅读了一番,还是很有感触。参考该项目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德国人是如何理解精神病,专业人士是如何向大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

█ 精神病,一种人类现象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要不断获取对自我的认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自我怀疑,甚至放弃自我,进而超越自我或迷失自我。

当我们在没有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迷失太久时,可能会不再表达情感或选择忍耐,这会变成抑郁。又或者我们勇敢地选择继续战斗下去,可能会成为躁狂。

迷失自我的人,也可能会失去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这会导致对环境中的客体和他人的感知觉发生变化,思维会变得没有逻辑。如果这样的体验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被称为精神病(Psychosis)。这些被称为精神病的人就像来自于另外一个星球的外星人,不再以人类典型的方式生活。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危机和障碍。有时候他人甚至都发现不了我们有什么变化,但是内在的自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当以情绪、活力和生活的各种感受紊乱为主要表现时,被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Psychosis)。

当感知觉、思维和交流受到主要影响时,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或认知性精神病”。在许多时候,感知觉和心境是紧密相关的。每个精神病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梦境都不一样。

精神分裂症对自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情感性精神病主要影响自我价值。总体而言,每种精神病体验都有其独特性,受到社会情境和个人经历影响。

因此,每一个患者都应被站在他的角度去认真对待: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与现实失去联结的。否则任何一个依据指南的标准化治疗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具有精神病体验的个体意识到不能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时,任何治疗对他来说都很难有效。


上图是汉堡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招募的三位罹患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精神病患者,经过培训组建的精神障碍陪伴小组。


█ “正常”和“特别”是流动的

精神病性症状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在不同人身上和不同阶段有着巨大的差异。没有一个人完全是病态的或健康的。

对同一个事物保持持久的稳定情绪、一定的活力和一致的感受,是难以想象的。假如可能的话,这也是一种烦恼。人们都渴望拥有持续的创造力,但是有时也会有不切实际的自我怀疑。

媒体和文化在制造一种假象:我们要永葆青春和活力。但是,一旦你和周围的人真正建立联系,就会发现许多危机和难以想象的经历。

因此,不必担忧情绪、知觉和思维的变化。但是,当这些变化超出自我控制,并且对个体、家庭和周围环境带来困扰时,需要警惕。我们应对压力不仅仅依赖于个体,还在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一种我们长期生活和暴露的人文环境。

因此,将精神病狭隘地看做一种异常现象,而没有正式地思考这个过程的是如何形成的,对疾病本身是不公平的。


█ 理解精神病的十个主题

目前尚没有得到公认的对精神病的解释。所有对精神病的解释都试图揭开疾病的原因,即使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精神病的解释也是有局限的。

从早期的“致精神分裂症的母亲”的精神动力学解释,到当下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所有的科学解释都企图将复杂的过程简化成单一因素,这不仅仅是无效的,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伤害。

考虑到不同处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可能会有精神病性症状,我们假设:精神病性症状是人们在现实危机和外部自我间一种情绪和思维的移动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花较少的精力去探索精神病的病因,而是更多地理解每个特殊情境下的个体。

1.每一个精神病性体验都是独特的

每个精神病性症状都是不同的,似乎在叙述一个特别的故事。探索他生活的社会情境,才可能对他产生理解。“诊断”只与专业讨论有关,对患者个体而言不会带来新的信息。不要为了治疗而让“诊断”代替了他作为人类的基本属性。

2.精神病性体验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精神病,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敏感度和应激水平。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被庇佑的,想象梦境中的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我们那时都是“精神病”。

3.精神病和梦境

精神病和做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无意识的素材提供了出路。期望和恐惧是息息相关的。就像梦境中有喜悦也会有恐惧,精神病也有渴望和恐惧的两面性。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梦境会被睡眠保护着,而没有什么可以保护你在清醒的状态下“做梦”。

4.童样知觉体验

二三岁的孩子会以自我作为世界的中心,我们知道这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过程。但是如果成年人有这样的知觉,我们会认为他有妄想。其实,这种退回到孩童时代的知觉体验也是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

5.危机和风险

精神病通常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出现。危机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当我们努力成长为更好地自己时,例如与原生家庭分离,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出生,换工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分离和变化,这些都考验我们内在的安全感,促使我们寻找一个全新的自我。敏感的个体可能在这些分离中感受到威胁和挑战。

完全避免这些危机虽然可能降低风险,但这不是治疗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让精神病个体长期维持一段治疗关系,以至于在危机中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干预。

6.人类的冲突议题

精神病个体的内在冲突出现的比较频繁,他们与这些冲突的对抗可能让人看起来有些“奇怪”。冲突的议题主要有:对他人依赖又不信任、不可避免的孤独感、亲密和保持距离、不断增加的对世界的困惑、思考生命的终结或超越,等。通常他们无法调整对他人的关注和期待,很难在自我意象和他人的观点间进行匹配。

高敏感度的个体更难处理这些冲突,常常会与他人有冲突。不把这些冲突看做疾病的表现,而是鼓励他们与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冲突议题建立联结,可能对他们有帮助。

7.天生的差异

敏感度高的个体更容易将自己置于危机中。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但是,遗传并不是“既定的”,基因的表达和激活依赖于环境和应激。因此,精神病虽然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8.易感性的两个方向

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具有极端易感性,很容易被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活,紧接着,他们会用非现实的体验来保护自己。内在自我保护的整合可能会转向视觉和听觉。外部的刺激、压力或冲突会越过“正常”的环境,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直接到达内部自我。因此,治疗中在分析焦虑刺激源时不应将这种反应局限于内部自我,避免将任何事物都“心理化”,而要聚焦于他感受到真实危险。

9.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身体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内部情绪过程中,精神病性症状作为外部刺激源激发情绪时,个体的心率、血压和脑代谢会发生变化。在危机中,这些身体变化又让个体对刺激更敏感,形成一个循环。

通常情况下,这些身体变化不会引起精神障碍,但是个体会调动内部机制来应对这些变化。虽然一些药物可以改善这些躯体反应,但是单独使用这些药物对精神疾病无效。因此,将精神病认为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是不合适的,甚至会破坏治疗关系,即使这些药物会显著缓解他们的躯体不适反应。

10.激活反应

目前医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精神病是一个由多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在于他们始终将人作为一种应对反应的客体。事实上,精神病并不仅仅是针对某种因素的激活反应,而更可能是一种激活反应的表达,一种矛盾的非环境的自我斗争。

简单来说,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内在激活反应并不会引起疾病,我们针对这些反应的应对方式才可能引起疾病的表达。

这些“基本理解”,强调对精神病理解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解释(Understandinginsteadofexplaining),这一理念也是我们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忽略的部分,是精神病难治和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