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

赵刚 微医说
2024年10月21日 14:58
胆囊腺肌增生症(GA)发病率为2.8%~5%,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多见。是指胆囊黏膜上皮和肌层慢性增生引起的病变,主要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广泛延伸至增厚的胆囊肌层.形成多发憩室样小囊,又称罗阿氏窦。既往认为本病无恶变倾向,现公认为癌前病变,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超声是胆囊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鉴别GA与胆囊癌仍存在困难。尤其对于局灶性GA,常规超声难以与胆囊肿瘤性病变鉴别,实时超声造影(CEUS)近年来逐步应用于胆囊疾病,为胆囊疾病的鉴别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对位于胆囊底部的病灶、较小病灶、常规低频超声显示不清的病人联合使用高频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剂为声诺维(意大利产品)。记录病变和胆囊壁的增强时间、增强模式、增强程度、胆囊壁的完整性、罗阿氏窦的显示率。
结论:
G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胆囊炎、胆石症相似,又常与上述疾病共存,故术前诊断较困难。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种影像学检查以超声阳性率较高,也在临床上最为常用,但平均检出率仍未超过50%,这说明GA不易检出,漏检及误检的可能性较高。本组病例中术前常规超声诊断GA5例(仅有2例隐约显示增厚的囊壁内见无回声窦腔,其内见强光斑回声),15例提示病灶性质待定,4例误诊为胆囊实性占位,3例误诊为胆泥,3例因胆囊多发结石、胆泥不移动、囊内透声差而漏诊,诊断准确率仅为(16.7%,5/30)。
分析其原因:①病变早期罗阿氏窦较小,常规超声难以显示。②位置较深或窦口出现狭窄的罗阿氏窦容易伴有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继发炎症,致使罗阿氏窦内和胆囊腔内透声差。③常规腹部超声易受混响伪像干扰、图像分辨力不高等因素影响,声像图可仅表现为胆囊壁非特异性增厚,从而造成误诊、漏诊。为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本组所有病例再次进行CEUS检查.CEUS能实时动态显示病变及周围组织内的血流灌注,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动态显示胆囊壁增强的全过程,而正常胆囊腔内、不移动胆泥、凝血块没有血流呈无增强,根据此特性易于鉴别在一些复杂情况下的胆囊病变。
本组病例中常规超声4例误诊为胆囊占位,3例误诊为胆泥,3例因胆囊多发结石、囊内透声差及多种病变充填囊腔而漏诊,经CEUS检查,能清晰的显示胆囊壁的厚度、完整性和囊内病变数目、大小、血供、与囊壁的关系、基底部宽窄等从而获得准确诊断,其中1例诊断腺肌增生症合并腺瘤不典型增生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GA病理基础是胆囊黏膜上皮广泛延伸至增厚的肌层,增厚的胆囊壁内因有黏膜上皮成分的存在,所以超声造影下,胆囊黏膜分布的区域动脉期表现为高增强。而增厚囊壁的内罗阿氏窦和窦腔内淤积的胆泥和炎性分泌物呈无增强,与高增强的胆囊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很容易得到GA的肯定诊断。同时为提高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本组14例病人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频超声,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显示胆囊病变的细微结构和微循环灌注,结果11例病灶内增强后能清晰显示大小不等的无增强窦腔(即罗阿氏窦)及其大小、数目、形态,提高了罗一阿氏窦的检出率,为诊断GA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常规超声仅有2例显示罗阿氏窦;常规超声检查11例病灶边界显示不清晰,超声造影后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故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频超声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分辨率探头可更加清晰完整的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内微血管的灌注和囊壁,这可能有利于诊断≤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总之,用超声造影联合高频超声诊断GA有独到的优势,动脉期病灶不均匀高增强与无增强的罗阿氏窦形成鲜明的对比.能显著提高GA的诊断准确率,并能鉴别厚壁型胆囊癌、不移动的胆泥和充填囊腔的多种病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本文选自:王金环等,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年第27卷第3期

图片

作者:赵刚,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主任医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医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