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

2017年08月20日 1090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中医属“泄泻”、“痢疾”、“肠澼”范畴,其中慢性复发型中医称为“休息痢”,慢性持续型属中医“久痢”范畴。


一、临床类型

1.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者。


2. 慢性复发型:临床最为多见。症状较轻,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与一般历时3~4周的发作期交替发生。


3. 慢性持续型: 首次发作后肠道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可伴肠外症状,期间可有急性发作。与慢性复发型相比,此型结肠受累较广泛,病变倾向于进行性。


4. 暴发型:症状严重,每日解血便10次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其他各型可相互转化。


二、中医分型


1. 大肠湿热:

(1)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腹痛或里急后重。③肛门灼痛。④舌苔黄厚或腻。


(2)次症:①身热。②口干口苦。③小便短赤。④脉滑数或濡数。


2. 脾气虚弱证

(1)主症:①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②纳差食少。③肢体倦怠。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

(2)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面色萎黄。④脉细弱。


3. 脾肾阳虚证

(1)主症:①久痢迁延。②脐腹冷痛,喜温喜按。③腰膝酸软,形寒肢冷。④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

(2)次症:①腹胀肠鸣。②面色晄白。③少气懒言。④脉沉细。

4. 肝郁脾虚证

(1)主症:①下痢多因情绪紧张而发作,②腹痛欲便,便后痛减。③胸胁胀闷。④脉弦或弦细。

(2)次症:①善太息。②嗳气。③食少腹胀。④矢气频作。⑤舌质淡红,苔薄白。


5. 寒热错杂证

(1)主症:①黏液血便。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③倦怠怯冷。④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

(2)次症:①便下不爽。②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③小便淡黄。④脉细。


6. 热毒炽盛证

(1)主症:①发病急骤,暴下脓血或血便。②腹痛拒按。③发热。④舌质红绛,苔黄腻。


(2)次症:①口渴。②腹胀。③小便黄赤。④脉滑数。


三、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脆变、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和(或)微龛影。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或管腔狭窄。


4.黏膜病理学检查:活动期与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1)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2)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或见固有腺体萎缩; ④潘氏细胞化生。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肉眼及组织学上可见UC 的上述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②同时具备上述第1和2或3项中任何一项,可拟诊为本病;③如再加上第4或5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④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需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⑤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 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二)诊断说明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范围和并发症。

1. 临床类型

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暴发型指症状严重,血便每日10次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2. 严重程度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Hb)<100g/L,ESR>30mm/h。


3. 病情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顽固性(难治性)UC 指诱导或维持缓解治疗失败,通常为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病例。前者指泼尼松在足量应用4周不缓解,后者为泼尼松在减量至10mg/d 而无法控制发作或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者。


4. 病变范围

分为直肠、直乙状结肠、左半结肠(结肠脾曲以下)、广泛结肠(病变扩展至脾曲以上)或全结肠。


5. 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肠外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和癌变等。


四、疗效评定标准

1. 完全缓解

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基本消失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95%。


2. 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70%。


3. 有效

临床主要症状有所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有所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


4. 无效

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注: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后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100%。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需根据分级、分期、分段的不同而制定。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度,采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法;分期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及缓解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预防复发;分段治疗指确定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给药方法,远段结肠炎可采用局部治疗,广泛性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以系统性治疗为主。其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整体治疗与肠道局部治疗、西医药治疗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1.轻-中度患者可应用中医辨证或中药专方制剂治疗,或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若无效可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远段结肠炎可结合直肠局部给药治疗。以上治疗无效时可使用泼尼松口服治疗。


2.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宜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方案,必要时选用嘌呤类药物、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或选择英夫利昔静脉滴注。


3.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对口服泼尼松、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局部治疗无效,或出现高热、脉细数等全身中毒症状者,应采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注治疗7~10d。如无效,则应考虑环孢霉素或英夫利昔静脉滴注治疗,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4. 维持治疗: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宜选用中药维持治疗,亦可配合小剂量的氨基水杨酸类制剂。


(三)西医药治疗

1. 活动期的处

(1) 轻度UC 的处理:可选用SASP,0.75~1g/次,3~4次/d,口服(应同时补充叶酸);或用相当剂量的5-ASA 制剂。病变分布于远段结肠者可酌用SASP 或5-ASA 栓剂0.5~1g/次,2次/d;也可用5-ASA 灌肠液1~2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200 mg,保留灌肠,1次/晚。必要时用布地奈德2mg,保留灌肠,1 次/晚。


(2)中度UC 的处理:可用上述剂量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适当加量或改口服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强的松)30~40 mg/d,分次口服。


(3)重度UC 的处理: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变范围较广,病情发展变化较快,作出诊断后应及时处理,给药剂量要足,治疗方法如下:

 

①如患者未曾使用过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口服强的松龙40~60mg/d,观察7~10d,亦可直接静脉给药。已使用者,应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300mg/d 或甲基强的松龙48mg/d。


②肠外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肠道继发感染,如硝基咪唑及喹诺酮类制剂、氨苄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等。


③应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④便血量大,Hb90g/L 以下和持续出血不止者应考虑输血。


⑤营养不良,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肠外营养。


⑥静脉糖皮质激素使用7~10d 后无效者可考虑环孢素静滴2~4mg·kg-1·d-1 静脉滴注7~10 d。由于药物免疫抑制作用、肾脏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应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因此,从医院监测条件综合考虑,主张在少数医学中心使用。亦可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FK506),剂量及用法参考药典和教科书。


⑦如上述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内、外科会诊,确定结肠切除手术的时机与方式。


⑧慎用解痉剂及止泻剂,以避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