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1.性别和年龄 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尤其35岁之前;35岁之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可能与女性妊娠、孕期及产后饮食习惯和内分泌变化有关。无论男女,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比舒张压更明显。
2.职业 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体力劳动者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患病率高,且发病年龄早,其可能原因与生活紧张程度、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职业有关。
3.饮食与血压 业已证实,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长期喝浓咖啡,膳食中缺少钙,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详细]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占原发性高血压95%~99%)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10多年至数十年,因此初期很少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增高,不少病人一旦知道患有高血压后,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神经症样症状,诸如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激动等等。1/3~1/2高血压患者因头痛、头胀或心悸而就医,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和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时...[详细]
并发症
1.左心室肥厚 既往认为,高血压病并发的左心室肥厚是心脏的一种生理性、良性、适应性的代偿过程,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的独立的、重要的预测因素,它已成为高血压病治疗与预防的新靶点。
高血压患者中左心室肥厚的确切发生率不明。Framingham心脏研究调查美国Framingham地区1950~1989年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流行趋势时发现,随着抗高血压药物的广泛应用,心电图检出左心室肥厚者明显减少,普通人群中男性自4.5%减至2.5%;女性自3.6%减至1.1%。轻...[详细]
实验室检查
2.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低而固定,酚红排泄率减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尿素或内生肌酐廓清率低于正常。
3.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两者可正常,增高或降低。亦可测血浆心钠素浓度,常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2.心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劳损。此外,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则可出现相应心电图改变。
3.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显示早期左室壁搏动增强,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时,多见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及左心房轻度扩大,超声多普勒于二尖瓣上可测出舒张的早期血流速度减慢,舒张末期速度增快。
4.眼底检查 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和(或)硬化,严重时出血及渗出,视盘水肿。
5.动脉血压监测 近10多年...[详细]
诊断
1.确定有无高血压。
2.高血压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时首先要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3.对高血压进行分期、分级及危险分层
(1)高血压的分级:指在未服用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12.0kPa(90mmHg)。目前采用1999年WHO建议的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分级标准(表2)。
(2)高血压病进行危险性分层标准(表5)。
根据上述评估的结果和血压水平,可将病人分为以下4组:
①低危组:指男性年龄<55岁、女性...[详细]
预后
临界高血压是一种不稳定的血压状态,长期随访发现,1/3将转为确诊高血压,1/3继续保持临界状态,1/3转为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转为确诊高血压的预测指标是:高血压家族史,初始血压水平,体重,心率,种族等。
缓进型(良...[详细]
预防
1.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
(1)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子,按中国最近制定的标准,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