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432条结果

  • 什么是耳硬化症?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耳朵的传音结构,人类的耳朵被分成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中耳腔、乳突气房和咽鼓管等结构,中耳的主要作用是把外界的声音传递到内耳。听骨链就是其中重要的声音传到结构,听骨链是有三块听小骨组成: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三块听小骨连接在一起就称为听骨链,外界声音的能量使得听骨链振动,把声音传递进入到内耳,如果听骨链不能振动,声音也就无法传递,就会导致听力下降。耳硬化症就是在镫骨周围有硬化症包绕,导致镫骨固定,不能活动,因此声音的能量不能有效传递到内耳,这时病人就会表现为听力损失。耳硬化症的表现是什么?耳硬化症的主要就是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传导性
    李庆忠 主任医师 2020-06-20 13:42:15
  •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系发生在内耳骨迷路包囊的病变,以海绵状变性为病理特征,以双耳不对称性、进行性听力下降为临床特征。本病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种人、黄种人及北美土著人。 【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遗传性因素:部分耳硬化症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病毒因素:耳硬化症的发病可能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3.内分泌因素: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期症状加重,因此认为本病发病与激素水平有关。 4.免疫因素:研究表明耳硬化症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水平增高。 【病理
    卢连军 主任医师 2015-11-23 09:32:01
  • 耳硬化症的原因一、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60%的临床耳硬化患者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之一有临床耳硬化者,其子女发生耳硬化的机会约为20%。二、本病女性多见青春期发病,月经期、绝经期或妊娠期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推测与内分泌代谢障碍有关。三、有人推测与司理耳部营养的血管运动机制异常有关。有人从组织病理学特点出发认为本病是成骨不全的局部表现。四、有人认为本病属于局部的免疫性疾病。近来生物化学进展,提示本病与某些酶的活性增加有关,如蛋白酶和水解酶,引起海绵样骨破坏,继而骨组织固定致镫骨固定。五、有学者认为本病系窗前裂周围不稳定的胚胎性软骨残体晚期骨化再生的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耳硬化
    计建明 主治医师 2018-08-29 23:28:20
  • 耳硬化症的手术效果非常好。现在我的耳硬化症手术都是在耳内镜下进行,非常微创。下面是一例我2020年6月做的耳硬化症手术的术前术后听力对比图,可见患者术前左耳听力呈中度混合性耳聋,听一般谈话都有困难,而术后听力完全正常,不仅气骨导差消失,而且骨导听力也提高了正常了,手术效果非常好。
    陈杰 主任医师 2020-09-26 19:09:17
  • 【掌健识】全国爱耳日:听力下降谨防耳硬化症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小丽怀孕后,家人发现她经常“耳背”,有时就在她旁边说话也没反应。开始觉得可能是怀孕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但随着孩子出生,“耳背”情况竟然越来越严重,于是来到医院,经过专业检查,被诊断为耳硬化症。什么是耳硬化症耳硬化症(otosclerosis),也称耳海绵化(otospongiosis)。硬化和海绵化听起来是两个极端,那么到底是硬化还是海绵化呢?这就要回溯到该病最初被发现的时候了。当时,最初的命名者由于没有搞清楚具体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误把鼓室粘膜硬化当成了镫骨底板固定的原因,所以命名为耳硬化症。事实上,正常
    陈兵 主任医师 2021-04-07 22:46:57
  • 耳硬化症表现为单耳或双耳的逐渐加重的听力下降。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多在青年期间发病,听力逐渐变差。有时在生育后会有明显的加重。听力检查一般表现为传导性耳聋,也有部分为混合性耳聋。我们对声音的感知需要通过鼓膜和三根听小骨把声音传递到内耳的感音结构。耳硬化症会使听骨链三根听小骨的最后一个——镫骨发生病变,不能震动,使声音无法传递到内耳,引起传导性的听力下降。耳硬化症有时也会同时影响内耳,导致感音结构的功能异常,而引起混合性耳聋。常见的引起传导性耳聋的疾病还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和先天性的听骨畸形,前两者常有反复的耳流脓和鼓膜穿孔,后者则表现为年幼时即有听力异常。目前耳硬化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
    李树峰 主任医师 2023-11-23 19:18:39
  • 耳硬化症,由于在耳朵里的最小的那块儿镫骨被焊死在传递声音的窗户上(前庭窗),不能把声音传到内耳里面,不能让神经感受到声音,造成听力下降。 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耳硬化症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显微镜下,可以把那块儿被固定的镫骨用人工镫骨替换,让它变的活动,就可以把声音再次传到内耳而提高听力。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手术。要求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如果选择手术,一定要非常谨慎。建议选择在耳硬化症手术上有经验的医生。
    马芙蓉 主任医师 2019-10-16 20:12:35
  • 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骨质增生,故称“硬化”。怎样预防耳硬化症呢?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听MP3等,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即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6、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手术治疗是提高
    段海静 主治医师 2018-07-29 15:43:17
  • 在正常人主要经外耳、鼓膜,引起听骨链的震动,再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引起淋巴液的震动刺激毛细胞后将听觉信号经过耳蜗神经传入大脑,从而产生听觉,称为气传导。耳硬化症主要影响气传导中的听骨链震动传导,通过硬化病灶固定听骨链中的镫骨底板环韧带,阻滞震动的传入,表现为传导性聋。如果病灶进展累及耳蜗、圆窗、前庭蜗神经末梢,就增添了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的成分,成为混合性聋,听力将进一步下降。耳硬化症由Valsalva于1753年发现,病理机制是骨破坏和新生骨再生的交替,涉及耳蜗的所有骨质。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且多累及双侧耳。耳硬化症跟遗传关系密切,临床上发现有家族聚集的倾向。资料显示,此病在白种人中
    张治华 主任医师 2022-03-22 20:03:24
  • 耳硬化症,标准的学名应该叫耳硬化耳硬化,目前病因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免疫,或者是病毒感染有关系。耳硬化的病理机制是在镫骨的周围,出现了新生的骨质,这些新生骨刚开始的时候是疏松的,到后面逐渐硬化,并导致镫骨的固定,失去传音功能,使听力进行性减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王武庆 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很大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黑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病年龄以中青年较多。 患者往往在成年以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听力下降,有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和分娩之后会加重病情。发病可以双侧也可以单侧。 鼓膜正常的传导性聋就要考虑耳硬化的可能性。许多20岁以下的患者也会因为自己的听力
    王武庆 主任医师 2018-08-07 01:40:30
1 2 3 4 5